当前位置:首页>文化事迹>事件

事件

邢台日报刊登《慈母文化源于妇井》

时间:2018-09-05

邢台日报刊登《慈母文化源于妇井》(2018年9月1日3版)

 

友情提示:

苗庭宽先生《商王后妇井留给邢台的文化财富》的文章在本报发表之后,引起社会对妇井事迹的兴趣,人们对河北铂旭集团在桥西区李村镇伍仲村北荒岗以妇井文化为主题投资建设福庆历史文化园表示敬佩和关注,期盼对妇井文化、妇井事迹以及伍仲村福庆历史文化园区妇井纪念苑的建设有更多了解。本报继续刊登苗先生关于妇井文化研究的系列文章,以飨读者。同时也希望读者提出不同观点予以争鸣。

慈母文化源于妇井
  苗庭宽

 

一、妇井文化

凡是被称之为文化的事物都有独立的体系,而体系又有广义、狭义之说,有层次、子系之分。妇井文化的体系是广义还是狭义的呢?就其内涵而言,它是一种广义文化。

首先它有遗存的物态文化。这包括妇井墓、龟甲卜辞、司母戊鼎等,单就司母戊鼎文化的含量、社会的意义、世界的影响就足以让妇井文化挤进世界精品文化的殿堂。与这些历史实物相对应的还有武丁墓、妇好墓以及出土的文物等。由此说,妇井文化是已经物化的文化,是有实物佐证的文化。

其次它有传承于世的文字文化。这些文字文化主要分布在三个方面,一是史书,二是甲骨卜辞,三是学术研究文献。相比较而言,史书中记载的文字少,有其名而无史迹;学术研究文献多数侧重妇好而弱化妇井;卜辞中涉及妇井的文字和文字代表的含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随着时间和人力的投入妇井卜辞文字的研究将会出现大的突破。

其三它有民间故事和传说文化。虽然民间故事、传说不是很广泛、深入,但妇井勤于司农、善教幼子、为国巡边、努力贡赋的大善之举惊骇世人。这些事迹为丰富妇井形象,充实妇井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其四它有影响后世的心态文化。妇井文化对后世的影响主要通过两个渠道,一个是墓葬文化的渠道,墓葬中的司母戊鼎不但震惊了国人,也震惊了世界,让人至今无法完全弄清楚司母戊鼎的主人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她在三千年之前到底做了些什么?当时的国人和她的两个儿子为什么如此的崇敬她,以至于铸重铜而树鼎,让妇井的慈母精神、国母襟怀,光亮于人间,永垂于后世;一个是两个儿子谦让有礼,先后位居王位,他们兄弟俩用兄弟之情,敬母之爱,孝母之心,身体力行的教导国人、力行国人,并蔚成风尚,渐为民俗,影响于后世,成为后世顶礼膜拜的偶像。

所以说妇井文化是产生于远古时期的自然而为的一种社会习俗和意识,它像一粒爱的种子,经过妇井身心的呵护,萌发出枝芽,长出了人类文明枝干的最初的部分,经过后世社会的传承、扬弃、发展,最终形成为一个独立的思想文化体系。可以这样归纳:妇井文化产生于3200年前,形成并成熟于之后的3000年中,是民族文化的凝结和提炼,代表了民族优秀文化最核心的本质部分,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

一般来讲,妇井文化包含慈母文化、孝悌文化、家国文化三个内容。它们相互之间有交织,但不失其独立性。

二、慈母源头

说起慈母文化,我们自然而然的会想到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幅完美的慈母画像跃然纸上,跨时1370年,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这就是慈母文化的感召力。

孟郊《游子吟》中的慈母是身处战乱与贫困而不忘记儿女前途默默为儿女奉献的一个身处社会低层的慈母,她是慈母行列中的一个类型一个个案,而不是慈母的全部。因为在她的生命中有一个更加清晰的慈母的榜样,这就是唐代之前2000年的商王后妇井。

第一、 妇井慈母形象年代久远。妇井出生在约公元前1250年,至今3270余年。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长度的民族,身处商王后、王太后的妇井则是站在迄今3300年的时间的起点上,在她之前,除了同为商王武丁妻的妇好之外,史书上明确记载的真实存在的正面的女性人物,能与她和妇好比肩的少之又少。虽然有女娲、西天王母、九天玄女等人物,那只是神话传说,坐不实的事儿。而妇井和妇好无疑是站在了民族文明史起点的真实存在的两位标志式的女性。妇好戎马一生,征战无数,最终血洒疆场,她所确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英雄、女将军的史册地位无人能及。妇好与她的继任者妇井虽然生活一个时代,虽然都是武丁之妻商朝的王后,虽然都生有王子,虽然都彪炳青史,但妇好不是古代社会认定的慈母,而妇井是。好井是中国古代社会“慈母”的原型和样板。

第二、 妇井是“慈母”的原型人物。在中国古代,慈母与生母不是一回事,慈母是指为失去母者的孩子担当母亲身份的妇人,是悲伤剧的角色。由此我们怀疑,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中所说的慈母是不是他的生母之人。

《周礼》《仪礼》《礼记》统称“三礼”,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古老的书籍,代表着中国正统(政治)文化的源头。其中《仪礼》记载了商、周二朝王室贵族的礼仪制度,极具权威性。《仪礼》中是这样介绍和解释慈母一词的。“慈母如母。传曰:慈母者何也?传曰:妾之无子者,妾子之无母者,父命妾曰:女(汝)以为子;命子曰:女(汝)以为母。若是,则生养之,终其身如母,死则丧之三年如母。”

这段话有四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慈母不是生母;第二层意思没有生育孩子的妇人和失去了母亲的孩子,母子之间没有血缘关系才具备慈母的条件;第三层意思慈母必须经过孩子的父亲认定,具有妾室的身份;第四层意思养子受其恩需用生母之礼对待养母。所以《后汉书》中感慨道:“盖庶子慈母,尚有终身之恩,岂若嫡后事正义明哉!”《战国策》进一步印证。“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商、周朝时期的“慈母”就是“庶母”。用现代人的话讲就是“继母”和“养母”,有别于我们已经习惯理解的“慈母严父”中“慈母”的意义。

妇井虽然嫁与商王武丁位居王后之位,但她是在前任王后妇好死后才嫁娶的,是一个名符其实的继任王后。妇井嫁于武丁时,武丁前妻妇好留有一子多女,其子祖己已经位居大子(太子)位。也就是说,从妇井嫁入商王室的那一刻起,妇井就担当起“庶母”“继母”的责任。按照商王朝《仪礼》的规制,妇井理所当然的是法定的“慈母”身份。商朝是中国古代创建国家礼制制度比较规范的一个朝代,被冠名“慈母”的人在妇井之前应当不在少数,但均无史迹记载。妇井作为商代记载于史册的“慈母”,由她始创立了一个可圈可点的慈母形象,奠定了慈母文化的趋型。

三、慈母形象

初嫁武丁时,妇井十几岁年纪。她与妇好出身好斗的部落并且身居部落首领的情景不同;她来自井方之地,身为井伯(地方行政长官)之女,见惯了稼穑之事和谦让之礼。她性情温淑,乐观开朗,有小家碧玉之美。因而进入王室之后,面对失去母爱的王子和女儿们,她以慈母之尊、慈母之爱、慈母之举接纳了妇好的遗孤,悉心照料他们的生活,并以乐观开朗的性格开导孩子们,为孩子们带来了和睦与春光。

妇井的善行,取得了成功。

一方面妇井赢得了太子祖己的信任。妇井入嫁王室时,太子祖己的年龄比妇井小几岁,约十四、五岁年纪。祖己性格内向,行为懦弱,不善言谈,母亲妇好去世后,他更加忧愁寡言。妇井的到来,让他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和人世间的友爱。一是妇井开朗的性格影响了他,他开始勇敢的面对人生困境;二是妇井不以王后身份自居,对他以太子礼相待,诚心敬重,提振了祖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三是妇井对他的姊妹视为亲人,关爱有加,如同己出。由此,祖己对“慈母”妇井倍生好感,并产生了依赖心理。

另一方面妇井赢得了武丁的信任。中年丧妻,人生悲剧。在此困难时刻,妇井以王后和孩子们的“慈母”身份尽善尽职,很快赢得太子祖己以及祖己姊妹们的信任,为王室带来了久违的欢乐。这让武丁重新有了幸福感和满足感,重新鼓起了振兴国家的宏愿。所以武丁非常感谢妇井、喜欢妇井,对妇井十分疼爱。妇井怀孕,武丁每日嘘寒问暖,担心妇井生产时会发生什么不测,亲自占卜问卦,消灾避难,为妇井祈福,表现出一个国王一个丈夫对王后对妻子的那份强烈的关爱之情、挂念之情。

再一方面妇井赢得了商王室朝野上下的信任。妇井身为“慈母”,以“慈母”之职照顾妇好的遗孤,让孩子们重新有了家和娘的感受,王室和睦的盛景感动了朝野;同时妇井身为王后,要尽国主之职,身兼司农官的妇井,为把井方之地先进的农业技术传授给国民,她选定商丘作为王室的御田,亲自下田示范,指导国民农耕生产,解决国民和国家的粮食急需。粮食丰收,国民富裕,社会安定。国民感谢妇井这个不是生母的国母给了一个丰衣足食的太平世界,把妇井视为国民的“慈母”符合仪礼、符合国情,是比较正常的现象。

至于太子祖己最后与妇井反目,怨恨妇井而死,妇井本人有一定的原因,但这不会影响妇井“慈母”的高大形象,不会影响妇井是“慈母文化”创始人的定论。

妇井生育王子后,太子祖己担心两位小弟弟会影响到他的太子之位,妒忌之心渐重。经常做出一些有背礼制的行为,攻击或侮辱妇井,甚至威胁妇井生的两位小王子。为了维护自己孩子的权利,保障两个儿子的人身安全,作为母亲的妇井必然的进行反击,在武丁面前不断揭露太子的丑行,甚至夸大太子祖己对她和两个新生王子的危害。武丁本来对祖己有了看法,听了妇井的说辞后更是不安,于是不合适宜的做出了撤销祖己太子位的决定,将其下放到京城之外为官。武丁这个决定,把心量狭窄的祖己逼上了不归路。外放不久,祖己忧郁而死。在祖己死亡这件事上,妇井有过错,武丁有过错,而主要的过错是死者本人。

四、慈母文化

祖己的死对妇井打击很大。她担心祖己的事会在自己两个儿子身上重演。妇井痛定思痛,想方设法改正自己的失误,弥补祖己死亡而留下的遗憾。她坚持做了这样几件事儿,无形中为慈母文化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第一、 尽其慈母之责,照顾好祖己的姊妹。妇好生了几个女儿,史书上无记载,但有女儿是无疑的。远古时期对王室生的子女,嫡亲和男子是必须记载的,其它的多被忽略。祖己去世后,妇井主动接近祖己的姊妹,消除她们对自己的误解。为了体现亲近,妇井经常带着祖己的姊妹出游巡玩,参加由妇井主持的政务活动,甚至带她们一块去商丘督查农事、指导农耕,占卜稼穑,庆典丰收等。保持慈母上行下效体恤关爱弱者之本。

第二、 以母爱之心,倡导友谊,坚持宽厚待人。祖己死后,妇井生的长子祖庚位居太子。武丁嫌弃祖庚懦弱无才,几次动意废掉祖庚立小儿祖甲为太子。妇井闻得此事,极力反对。她担心武丁再行其事,便把两个儿子叫到一块儿,给儿子讲兄弟情,手足情的道理。甚至以祖己的死为例,坦承自己这个“慈母”的过错,让儿子记住仁义、友谊、宽厚待己待人的道理,避免重蹈覆辙走祖己之路。她还身体力行为儿子做出表率。果不其然,正如她所预见,她离开武丁后,武丁再次动念废弃太子。小儿子祖甲闻讯后,想起母亲的一贯教导,连夜离开京城,隐藏至民间,保住了哥哥的太子位。哥哥祖庚继位后,做得第一件事儿,就是明确弟弟祖甲为自己的王位继承人。兄弟之爱体现了妇井的人间大爱和母亲情怀,最终成为后世帝王史上精典教材,成为后世慈母文化中的一个支撑案例。

第三、 用母亲之躯,甘心当好儿女们事业的人梯。妇井离开武丁(与武丁离异)是痛苦中一个心甘情愿的抉择。她不是为了自己牺牲自己现有的荣誉与地位,而是为了她的两个儿子的政治前途和命运。她清楚如果自己继续维持她与武丁的夫妻关系,继续保留自己的王后之位,与自己矛盾冲突到了极限的武丁必然的将他对自己的不满发泄到早就有成见的太子祖庚身上,让儿子祖庚饱受煎熬而影响其身心和前途。所以她选择退出,归隐民间。而在国家有难需要她的时候,她为了她儿子的事业,不计前嫌,不计荣辱,不计名利,挺身而出赴命出征,她甚至不顾年迈,跋涉北海,出使北疆蔓国,换来了商朝北疆的安定。

妇井的事迹看似平凡,实际上每一桩都是壮举,都深远的影响了后世。妇井事迹,妇井文化是中国慈母文化中最有价值的史证。

后世人宣扬慈母文化,将“孟母三迁”中的孟母,为正义而死的三国谋士徐庶的母亲徐母,以及“精忠报国”中岳飞的母亲岳母树为母亲的典范,号称中国“贤良三母”。他们或甘守清贫,或坚守志节,或深明大义,但她们只是一个侧面,远不及妇井的形象久远而丰满。

妇井,作为慈母文化的源头,有三点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第一点妇井是中国古代社会真正意义上的“慈母”,具有典型性、根源性和始发性,与后世人确定的“贤良三母”有定义上的区别;第二点妇井是中国历史上具有王后、王太后身份的“慈母”,她的“慈母”地位具有高端性和政治性,她对社会的作用力、影响力非“贤良三母”所能比肩;第三点妇井是中国远古社会身体力行的一位善于挑战困难、勇于担当,敢于认错,襟怀坦荡的“慈母”,由她始拓展了慈母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奠定了慈母的人格品质,调准了慈母文化的基调,为慈母文化流行于社会并大行其道做了政治上习俗上文化上的铺垫。

当然还有重要的一条,慈母文化源于妇井,无疑也源于井方。井方为邢台之故地,邢台自然是慈母文化之源头!